中醫適宜技術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總結出來的治療技術,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傳統特色,又稱為“中醫傳統療法” 或稱為“中醫民間療法”。中醫傳統特色療法是中醫學中的特殊療法,它有著淵源的歷史根基,又有著現代人所容易接受的醫學治療學方法,具有“簡、便、效、廉”的中醫傳統特點。中醫適宜技術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歷史悠久,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研究、發掘利用和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是一項重要的中醫傳承工作。中醫適宜技術可分為針法類、灸法類、手法類、中醫外治療法、中醫內服法、中藥炮制適宜技術。具體常見的適宜技術有艾灸、推拿、拔火罐、中藥貼敷、中藥涂藥、刮痧和耳針等我科是河北省重點中醫專科。近年來隨著學科建設發展,形成集醫療、護理、康復、預防保健、健康教育、教學于一體的專業化科室,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在神經系統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方面均有大量的研究和較好的臨床療效。并結合本科疾病,積極開展中醫傳統項目,讓中醫藥傳統技術“簡、便、驗、廉”的優勢惠及更多的患者。中醫護理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技術。開展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服務,發揮中醫護理在疾病防治、養生、康復中的作用,促進中醫護理的發展,我們運用護理程序,實施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開展了艾灸、拔火罐、中藥足浴、耳穴壓豆等中醫護理項目。并具有專門中醫適宜護理技術治療小組,在大力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服務的同時,對每個病人的治療方法、次數、效果都做了詳細的登記。艾灸是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療法。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點燃后直接或間接在體表穴位上熏蒸、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驅邪、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消腫散結等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法。艾灸不但可以預防疾病,而且也能夠延年益壽。“人于無病時常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命門、中脘、神闕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壽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同時我科引進多功能艾灸儀,無煙、可多部位一起治療、效率高。中藥腿浴簡便易行,患者在家即能自行完成,且安全有效,對中風后偏癱,痿證,痹癥及失眠等有很好的療效。中風后遺癥不能正常進食者,常因吞咽障礙導致誤吸,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窒息,營養不良,而吞咽功能障礙治療儀則是通過電刺激方式促進受損神經恢復,加強吞咽肌群的運動,提高病人吞咽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操作簡單,療效即時明顯,治療結束后就可立即獲得進食功能的改善,適用于咽部非機械原因損傷所引起的吞咽及構音障礙進行評估、治療及訓練。中風患者度過急性期后殘存有各種功能障礙,其中以失眠最為常見,中風后失眠除了引起精神心理失調,還直接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速度,可加重軀體癥狀,并影響康復過程。祖國醫學認為十二經通于耳,耳為宗脈之聚,人體各臟腑器官在耳廓上皆有相應代表區,并有規律的分布在諸耳穴上,通過刺激相應的耳穴可調節相應的功能刺激耳穴心脾肝、腎具有養血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疏肝補腎的作用,刺激神門、皮質下、交感可調節大腦皮質及血管舒縮功能,收到鎮靜、安神、催眠之效,本科室對中風失眠患者實施耳穴壓豆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如今這些傳統的治療項目正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中醫技術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應用一切方法和手段來達到人體臟腑功能正常運行來達到身心的長壽